腦炎中醫診斷為瘟症,需要進行辨證後對症治療,中醫認為其發病可能與濕熱之邪郁患、濕熱阻絡、寒濕阻滯、脾胃虛弱、肝腎陰虛等有關。建議先去醫院就診檢查,遵照醫囑科學治療。
1.濕熱之邪郁患:濕熱屬於六淫中的兩邪,其蘊結體內可能會對腦部造成損傷,進而誘發該疾病,出現發熱、頭痛、身痛、惡心、嘔吐、乏力等症狀。可配合醫生用清熱利濕的藥物進行治療,如夏桑菊顆粒、板藍根顆粒、參苓白術丸、龍膽瀉肝丸等。患者也需注意臥床休息、避免情緒劇烈波動。
2.濕熱阻絡:濕熱在體內蘊結,可能會導致臟腑、經絡運行受阻,進而影響腦部,出現濕熱症狀,如發熱、劇烈頭痛、惡心、嘔吐等。其治療原則為清熱解毒、化濕通絡。患者應先臥床休息,若出現發熱體徵,可先考慮進行物理降溫治療,用溫熱的毛巾擦拭頭頸部、胸背部、腋窩、腿窩等部位,以促進身體散熱。必要時可配合醫生口服藥物治療,如牛黃解毒片、清熱解毒片等。
3.寒濕阻滯:指的是機體感受風寒濕邪後誘發的病證(如久居潮濕之地、嚴寒凍傷、貪涼露宿、睡臥當風、暴雨澆淋等),寒濕之邪阻滯經絡可影響腦部,並出現頭疼、發熱、惡心、想吐、畏寒肢冷、麻木等多種症狀。患者應注意臥床休息、加強保暖、隨天氣變化增減衣物,多喝溫水,建議每次飲用150~200mL的溫水。另外可在有醫囑的前提下對給予祛寒濕的藥物治療,如人參健脾丸、參苓白術散等。
4.脾胃虛弱:腦炎處於恢復期屬於虛證,中醫認為其與脾胃虛弱有關,脾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為後天之本。如果脾胃過於虛弱,患者容易出現全身乏力、食慾不振、頭痛、頭暈、耳鳴等症狀。可配合醫生進行針灸治療,一般是取穴內關、中脘、足三里、脾俞等,每日或隔日針刺1次,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每次針灸時間約為15~20分鐘,5次為1療程。
5.肝腎陰虛:屬於虛熱證候,其可能會累及腦部,並導致瘟症發病,患者容易出現發熱、頭痛、眩暈、耳鳴等症狀。可配合醫生口服藥物治療,如六味地黃丸、歸芍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等。患者在用藥期間應注意勞逸結合、避免夫妻同房、有樂觀開朗的心態。
在疾病治療和恢復期應遵照醫囑定期復查,觀察病情控制情況,必要時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