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哭鬧、頻繁要喝奶可能是母乳不足、呼吸不暢、上呼吸道感染、消化不良、鵝口瘡等原因所致,建議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採取一般治療、藥物治療等方式改善。
1.母乳不足:若母親母乳的分泌量不足,不能滿足嬰兒的需求,嬰兒會處於飢餓狀態,出現哭鬧、頻繁要喝奶的情況。母親可以喝豬肉湯、魚豆腐湯等食物下奶,並讓嬰兒早吸吮,可以有效增加乳汁分泌。
2.呼吸不暢:嬰兒口腔內或鼻子內出現異物,在喝奶時可能會加重堵塞不適,影響喝奶,所以出現上述情況。建議母親加強對嬰兒的護理,及時檢查嬰兒口腔和鼻腔內是否存在異物,並及時清除。
3.上呼吸道感染:嬰兒的免疫力相對低下,如果平時沒有做好相應的護理措施,可能會導致新生兒被細菌、病毒等感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出現鼻塞、咽喉腫痛等現象,導致哭鬧,還可能頻繁要喝奶。母親可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嬰兒口服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對乙酰氨基酚顆粒等藥物進行治療。
4.消化不良:嬰兒抵抗力低下、腹部著涼等因素所致,可能會引起腹部脹痛,導致嬰兒出現哭鬧,從而引起母親注意,甚至頻繁要喝奶。這種情況應該引起母親重視,適當為嬰兒添加衣物,夜晚睡覺蓋好被褥,可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嬰兒服用嬰兒健脾散、復方胃蛋白酶顆粒等藥物進行治療。
5.鵝口瘡: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真菌感染,患病後會導致嬰兒口腔內有白色凝乳狀的斑塊和白色膜狀物,喝奶時口腔疼痛,減少母乳攝入,可能導致飢餓,出現哭鬧、不安、頻繁要喝奶等情況。母親可以遵醫囑給嬰兒用制霉素與魚肝油混合,塗抹於患處,餵母乳之前應用溫水將乳頭清洗乾淨,並且雙手也要洗乾淨,再對嬰兒進行餵養。
日常生活中母親應定期帶嬰兒接種疫苗、定期體檢,有助於預防感染。嬰兒的免疫系統較弱,因此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室內空氣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