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燒的醫學名稱為低熱,低熱是否能去學校,需要結合低熱病因分析。如果是生理因素造成的低熱,在機體耐受的前提下,可以去學校。但如果是傳染性病原體造成的低熱,且自身症狀較重,不建議去學校。
溫度通常有口腔溫度、腋下溫度、肛門溫度,通常採用的是腋下溫度,發熱是指人體腋下溫度超過37℃的異常狀態,根據發熱時體溫不同,發熱分為低熱、中等發熱、高熱等三大階段。人體腋下溫度在37~37.9℃之間屬於低熱,低熱可能與環境溫度過高、情緒不穩定或過度緊張等生理因素有關。因生理因素造成的低熱,無需特殊治療,對身體沒有不良影響。生理性低熱無其他不適體徵、身體耐受,可以去學校。
如果是病理性因素造成的低熱,且病原體存在傳染性,(比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腮腺炎病毒感染等),不建議去學校。因為病原體可能會引起校園大規模流行、交叉感染。此外,如果病理性因素造成低熱,且身體不耐受,有多種不適體徵,也不建議去學校,應居家休息,並遵照醫囑對症治療。
建議出現低熱後先進行觀察,必要時就醫檢查,明確低熱具體病因後,遵照醫囑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疾病治療期間,可根據實際情況和醫生建議決定是否去學校。在疾病治療恢復期,應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科學搭配三餐飲食、注意臥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