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積液並不是疾病,而是疾病誘發的症狀,其常見於各類急慢性中耳炎。鼓室積液是否能自愈,需結合病情進行分析。如果原發病得到有效治療,鼓室積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性。但如果原發病未得到有效控制,鼓室積液多無自愈可能。
鼓室是中耳最主要的部分,由顳骨岩部、鱗部、鼓部和鼓膜圍成。鼓室積液是中耳炎的常見症狀,其中以分泌性中耳炎最為多見,常發生在嬰幼兒、幼兒和兒童身上。鼓室積液首先需明確病因,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原發病得到控制後,鼓室積液有自行吸收、自愈的可能性。
如果鼓室積液遲遲未明確病因,病程持續時間較長,基本無自愈可能。除針對原發病治療外,可通過鼓膜穿刺術抽取鼓室積液,同時在鼓室內注射激素類和消炎藥物治療,避免持續鼓室滲出。在積極治療後,鼓室積液也會逐漸緩解和消失。
鼓室積液病因複雜,除了與中耳炎有關外,也可能與上呼吸道感染、鼻炎或鼻息肉、腦脊液耳漏等病因有關。建議鼓室積液先就醫檢查,明確具體病因後對症治療。治療期間,應當做好個人生活護理,比如保持清淡規律飲食、身體允許前提下適當進行體育運動、保持規律睡眠等,都對病情恢復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