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有異響的醫學名稱為耳鳴,造成耳鳴的常見病因有急性外耳道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外傷性鼓膜穿孔等。建議明確病因後,對症用藥或進行手術治療。
1.急性外耳道炎:急性外耳道炎是因細菌感染誘發的外耳道炎症反應,常見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以及綠膿桿菌等。急性外耳道炎的典型表現為耳痛、耳鳴、聽力下降、分泌物滲出等。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外耳道皮膚增厚、分泌物積存、外耳道狹窄、耳鳴加重等多個問題。急性外耳道炎需對症進行治療,常見治療方式有局部熱敷、超短波熱透理療、口服藥物治療(包括了抗生素類藥物、鎮靜類藥物、止痛劑等)、必要時進行外耳道成形手術治療等。
2.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是細菌感染引起的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典型表現為耳痛、耳內流膿、耳鳴、鼓膜充血或鼓膜穿孔等。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嚴重情況下可能會遺留後遺症,甚至造成永久性聽力下降。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需及時進行抗生素治療,常見抗生素類藥物有阿莫西林膠囊、頭孢氨苄膠囊、頭孢拉定膠囊等。
3.外傷性鼓膜穿孔:外傷性鼓膜穿孔是耳朵突然遇到外界空氣劇烈震動誘發的耳道內鼓膜穿孔,典型表現為突然性耳痛、聽力減退並伴隨耳鳴、外耳道少量出血、耳內有悶脹感等。外傷性鼓膜穿孔需及時就醫進行清創處理,保持外耳道潔淨,可每天用75%酒精擦拭外耳道,大部分外傷性鼓膜穿孔在2-3周即可愈合。如果超過三個月未能自愈,則需要進行鼓膜修補手術治療。
除以上三個因素外,其他耳內或耳道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謝類疾病等,都可能會造成耳鳴出現。耳鳴的病因十分複雜,建議先就醫進行檢查,明確耳鳴具體因素後對症治療。治療期間,應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戒煙戒酒、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長時間佩戴耳機聽歌、多進行室外活動等,都對耳鳴恢復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