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重的患者不建議喝金絲皇菊,金絲皇菊性寒涼,它有禁忌症,對於脾胃虛寒、畏寒怕冷的人群都不適宜喝。濕氣重的患者可通過調節生活方式、中醫治療以及藥物治療等綜合方法來進行治療。
一、調節生活方式
1.飲食清淡:濕氣重的患者主要是以清淡、易消化的為主,避免吃一些辛辣、甜膩、油膩、生冷性食物,這些食物容易損傷脾胃功能,引起水濕代謝異常,加重體內的濕氣;濕氣重的患者可以選擇吃一些健脾益氣化濕的食物,如薏米、山藥、冬瓜、玉米、赤小豆等等;
2.加強運動:濕氣重的患者平時可以多進行一些有氧運動,比如游泳、跑步、爬山等,加快機體的新陳代謝,通過汗液將體內的濕氣排出;
3.作息規律:注意調節日常生活起居,不要熬夜,濕氣重的原因就是由於脾氣虛導致,而脾氣虛跟作息不規律有密切關係。
二、中醫治療
1.艾灸:濕氣重的患者可以選擇在三伏天艾灸神闕、中脘、關元、足三里、陰陵泉等穴位,可以起到很好的溫通陽氣、散寒祛濕的效果;
2.拔罐:拔罐具有祛濕的效果,可以很好的祛除體內的濕氣,通過局部皮膚的炎症反應使全身的免疫器官的參與到炎症反應,調動人體的免疫力,對於人體的相關的慢性疾病,還有濕氣重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但需要注意平時在拔罐時應注意保暖;
3.刮痧:可以通過刮痧,對於去除體內濕氣過重效果很好。濕氣過重的患者可以通過刮痧反復進行刮帶脈,也就是人體腹部兩側的穴位,可以很好的去除濕氣,調節脾胃,特別是促進消化道的功能,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有助於排便,有助於脂肪燃燒,對於去除濕氣意義很大。
三、藥物治療
1.益氣健脾藥:體內濕氣的生成多與脾胃虛弱,不能正常運化水液有關,所以,濕氣重的患者首先要從脾胃下手,運用健脾益氣,增強脾臟功能,補充脾氣的藥物,如山藥、白術、茯苓、黃芪、黨參等都可以幫助祛濕氣;
2.利水滲濕藥:根據濕氣的不同情況分為利尿通淋藥、利濕退黃藥、利水消腫藥。濕熱下注導致的熱淋澀痛可以使用利尿通淋藥,如小薊、大薊、車前子、石韋等;肝膽濕熱出現黃疸者可以使用利濕退黃藥,如茵陳、金錢草、虎杖等;水濕內停出現肢體水腫者可以使用茯苓、澤瀉、薏苡仁等利水消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