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營養不良性貧血通常是由營養不良導致的,但並非唯一原因。
營養不良性貧血主要是由於體內缺乏造血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像鐵、維生素B12、葉酸等,進而影響紅細胞的生成或導致紅細胞生成不足,最終引發貧血。當飲食中這些營養物質攝入不足,比如長期素食導致維生素B12缺乏,或過度節食、挑食致使鐵和葉酸攝入不夠,就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不過,除了營養不良外,還有其他因素可能引發類似狀況。比如一些疾病會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胃腸道疾病會干擾鐵、維生素B12和葉酸的吸收過程,即使攝入充足,也無法被身體有效利用。另外,特殊生理狀態下,如孕婦和哺乳期女性,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大幅增加,如果沒有及時補充,即便飲食正常,也可能出現營養不良性貧血。
日常生活中,為預防營養不良性貧血,應保持均衡的飲食結構。多食用富含鐵的食物,如瘦肉、動物肝臟;富含維生素B12的食物,如肉類、蛋類;富含葉酸的食物,如綠葉蔬菜、豆類等。同時,要注意烹飪方式,避免過度烹飪破壞營養成分。若懷疑有貧血情況,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