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足口病與親吻病在病因、症狀、傳播途徑、高發人群、治療方式上存在不同。
1. 病因:手足口病由腸道病毒引起,如柯薩奇病毒A16型、腸道病毒71型等;親吻病則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
2. 症狀:手足口病主要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皰疹或潰瘍,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發熱、咳嗽、流涕等症狀;親吻病常見症狀有發熱、咽痛、扁桃體腫大,有的還會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等。
3. 傳播途徑:手足口病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傳播,如接觸患者的糞便、皰疹液、呼吸道分泌物等,也可通過被污染的玩具、餐具等傳播;親吻病主要通過唾液傳播,如親吻、共用餐具、水杯等。
4. 高發人群:手足口病主要高發於5歲以下兒童;親吻病雖然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青少年多見。
5. 治療方式:手足口病多為對症治療,如發熱時給予退熱藥物,做好口腔和皮膚護理等;親吻病一般也是對症治療,病情嚴重時可能需使用抗病毒藥物等。
日常要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避免與患者密切接觸,尤其是在疾病高發季節。保持居住環境清潔、通風良好。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防止病情延誤或傳播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