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萎縮與腦動脈硬化在病因、症狀、影像學表現、治療方式上存在不同。
1. 病因:腦萎縮主要由衰老、腦部創傷、神經系統疾病、遺傳因素等導致腦組織體積縮小、神經元減少;腦動脈硬化多因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吸煙、肥胖等危險因素長期作用,使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和管腔縮小。
2. 症狀:腦萎縮早期可能出現記憶力減退、認知能力下降,隨病情發展會有性格改變、語言障礙、生活不能自理等;腦動脈硬化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嚴重時可引發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失眠等,還可能導致腦梗死、腦出血等嚴重併發症。
3. 影像學表現:腦萎縮在CT或MRI上顯示腦實質體積減小,腦溝增寬、腦回變窄,腦室擴大;腦動脈硬化通過血管造影、CT血管成像等可發現動脈血管狹窄、管壁增厚、鈣化等表現。
4. 治療方式:腦萎縮治療主要是針對病因干預,如治療基礎疾病,同時使用改善認知功能藥物,配合康復訓練;腦動脈硬化治療重點是控制危險因素,如降壓、降脂、降糖,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預防血栓形成,必要時採取手術治療。
日常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飲食,多攝入蔬菜、水果、全穀物等,適度運動,戒煙限酒,控制體重。定期體檢,監測血壓、血脂、血糖等指標。若患病,務必嚴格遵醫囑治療,按時服藥,定期復查,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