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血尿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輸血治療、內鏡治療、介入治療、手術治療等。
1. 藥物治療:針對肝硬化血尿,遵醫囑使用還原型谷胱甘肽片、復方甘草酸苷膠囊、維生素K1注射液。還原型谷胱甘肽片可保護肝臟細胞,減輕肝臟損傷,改善肝功能,減少因肝功能異常導致的凝血障礙,從而緩解血尿。復方甘草酸苷膠囊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能減輕肝臟炎症,穩定肝臟功能,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血液滲出到尿液中。維生素K1注射液可促進凝血因子合成,糾正凝血異常,減少出血傾向,進而改善血尿症狀。
2. 輸血治療: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能受損,凝血因子合成減少,易出現凝血障礙導致血尿。輸血治療通過輸入新鮮血液、血小板懸液等,補充患者體內缺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提高血液的凝血能力,改善凝血功能,從而有效控制血尿症狀,維持身體正常的血液循環和生理功能。
3. 內鏡治療:對於肝硬化引起的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導致的血尿,內鏡治療可直接觀察出血部位。通過內鏡下注射硬化劑,如聚桂醇注射液,使曲張靜脈閉塞,減少出血風險;也可進行套扎治療,用橡皮圈套扎曲張靜脈,阻斷血流,達到止血目的,進而緩解血尿症狀,避免因持續出血導致病情惡化。
4. 介入治療:對於肝硬化血尿,介入治療如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TIPS。該方法通過在肝內建立門靜脈與肝靜脈之間的分流通道,降低門靜脈壓力,減少因門靜脈高壓導致的側支循環形成和破裂出血,從而緩解血尿症狀。同時,還可通過介入栓塞出血的血管,精准止血,改善患者的出血狀況。
5. 手術治療:當其他治療方法效果不佳時,可考慮手術治療。如脾切除術,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脾功能亢進,導致血小板破壞增加,加重凝血障礙。切除脾臟後,可減少血小板的破壞,提高血小板數量,改善凝血功能,從而緩解血尿。還可進行門體靜脈分流術等手術,降低門靜脈壓力,減少出血風險,達到治療血尿的目的。
肝硬化血尿患者在治療後,日常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因為勞累會加重肝臟負擔,不利於病情恢復。飲食上要遵循低鹽、低脂、高蛋白原則,多吃新鮮蔬果,補充維生素和營養物質。同時,要嚴格按照醫囑定期復查,監測肝功能、血常規等指標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防止病情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