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外被蚊子咬一般不會得登革熱。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蟲媒傳染病,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雖然野外蚊子種類繁多,但並非所有蚊子都能傳播登革熱病毒,只有攜帶登革病毒的伊蚊叮咬才可能導致感染。
伊蚊通常在白天活動,喜歡在積水容器中產卵,像家庭中的花瓶、水缸等小型積水處,以及野外的樹洞、竹筒積水等地方都可能是其滋生地。在野外環境中,伊蚊的分布並非無處不在,被攜帶病毒的伊蚊叮咬的概率相對較低。而且,即便被攜帶病毒的伊蚊叮咬,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也會對病毒進行抵抗,並非一定會發病。
在野外活動時,為預防可能的疾病傳播,應盡量穿著長袖長褲,減少皮膚暴露面積。還可使用含有避蚊胺等成分的驅蚊產品,塗抹在皮膚表面,以驅趕蚊子。若在野外被蚊子叮咬後出現發熱、頭痛、肌肉關節疼痛等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醫生野外活動史,以便醫生準確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