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壞死的危害包括疼痛、活動受限、肌肉萎縮、關節畸形、致殘等。
1. 疼痛:骨壞死早期,由於局部缺血,周圍組織會出現炎性反應,引發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為隱痛、鈍痛或刺痛,活動後疼痛往往會加劇,休息後稍有緩解。隨著病情發展,疼痛會逐漸加重,持續時間延長,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2. 活動受限:隨著骨壞死病情進展,關節的正常結構和功能受到破壞,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活動受限。比如髖關節壞死時,患者可能無法正常下蹲、抬腿,行走時也會出現明顯的跛行;膝關節壞死則會影響屈伸活動,導致上下樓梯、行走困難。
3. 肌肉萎縮:骨壞死患者因疼痛而減少患肢的活動,長期的活動量不足會導致肌肉得不到有效的鍛鍊,進而出現廢用性萎縮。肌肉萎縮會使肢體力量減弱,進一步影響關節的穩定性和正常功能。
4. 關節畸形:骨壞死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壞死的骨質會逐漸被吸收,關節面會變得不平整,周圍的軟組織也會發生攣縮,最終導致關節畸形。關節畸形不僅會使外觀異常,還會進一步加重關節功能障礙。
5. 致殘:嚴重的骨壞死,尤其是累及重要關節如髖關節、膝關節等,若病情發展到晚期,關節功能嚴重喪失,患者可能無法正常站立、行走,最終導致殘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參與度。
骨壞死危害較大,一旦發現應及時就醫。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護關節,避免過度負重、外傷等。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按時服藥、定期復查,遵循醫生的康復指導進行適當鍛鍊,以延緩病情發展,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