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肛的臨床症狀有腫物脫出、排便不盡感、肛門失禁、出血、墜脹不適等。
1. 腫物脫出:這是脫肛最主要的症狀。初期排便時直腸黏膜會脫出,便後可自行回納。隨著病情發展,腫物脫出逐漸頻繁,且體積增大,需用手推回甚至無法回納,嚴重影響患者生活。
2. 排便不盡感:由於直腸黏膜反復脫出,刺激直腸末端的感受器,患者常有排便不盡的感覺,頻繁產生便意,卻無法正常排空大便,導致排便習慣紊亂。
3. 肛門失禁:病情較重時,肛門括約肌因長期受到脫出腫物的牽拉,功能逐漸減弱,無法正常控制肛門的收縮,從而出現肛門失禁現象,有分泌物或糞便不自主流出。
4. 出血:脫肛導致直腸黏膜反復摩擦、損傷,可引起少量出血,多在排便後出現,表現為手紙上帶血或糞便表面有少量鮮血。
5. 墜脹不適:脫肛後直腸黏膜堆積在肛門內,會產生墜脹感,尤其在長時間站立、行走或勞累後症狀加重,給患者帶來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負擔。
脫肛患者日常要注意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防止腹壓增加。避免久坐、久站,適當進行提肛運動,增強肛門括約肌功能。注意肛周清潔,防止感染。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遵醫囑進行治療,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