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不良反應有發熱反應、過敏反應、溶血反應、循環負荷過重、細菌污染反應等。
1. 發熱反應:是最常見的輸血不良反應,多在輸血中或輸血後1至2小時內發生,患者可出現畏寒、寒戰、發熱,體溫可高達38至41℃,伴有頭痛、惡心、嘔吐等症狀。原因主要是致熱原污染、免疫反應等。
2. 過敏反應:症狀輕重不一,輕者出現皮膚瘙癢、蕁麻疹,重者可出現喉頭水腫、支氣管痙攣、過敏性休克等。多由於患者對血漿蛋白過敏或獻血者血液中含有致敏物質。
3. 溶血反應:是最嚴重的輸血不良反應,可分為急性和遲發性。急性溶血反應在輸血十幾毫升後即可出現症狀,如頭痛、胸痛、腰背痛、醬油色尿等,嚴重時可導致休克、急性腎衰竭。遲發性溶血反應多在輸血後7至14天發生,表現為不明原因的發熱、貧血、黃疸等。
4. 循環負荷過重:常見於老年、兒童及心功能不全者,輸血速度過快或輸血量過多可導致心臟負荷過重,引起急性肺水腫,患者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咯粉紅色泡沫樣痰等症狀。
5. 細菌污染反應:較少見但後果嚴重,輸入被細菌污染的血液可導致患者出現高熱、寒戰、血壓下降等感染性休克症狀。
輸血過程中需密切觀察,一旦出現不良反應應及時處理。輸血後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若有不適及時就醫,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進行後續護理和治療,以確保身體能盡快恢復正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