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和結腸炎在定義、結構功能、症狀表現、診斷方式、治療方法上存在不同。
1. 定義:結腸是人體消化系統的一部分,屬於大腸的主要組成部分,上接盲腸,下連直腸,負責吸收水分、儲存和運輸糞便 。結腸炎則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結腸炎症性病變,可由感染、自身免疫、遺傳等多種因素引發。
2. 結構功能:結腸有特定的形態結構,呈袋狀,有結腸帶、結腸袋和腸脂垂等特徵結構,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電解質,儲存和轉運糞便,對維持人體正常的消化和排泄過程至關重要。而結腸炎狀態下,結腸的正常結構可能被破壞,炎症侵襲腸黏膜,導致黏膜充血、水腫甚至糜爛,進而影響其正常的吸收、儲存和轉運功能。
3. 症狀表現:結腸在正常狀態下一般無明顯不適症狀,僅在正常生理功能活動時發揮作用。結腸炎的症狀多樣,常見的有腹痛,多為隱痛或脹痛,還伴有腹瀉,大便次數增多,可呈稀便、黏液便甚至膿血便,部分患者會出現便秘與腹瀉交替的情況,還可能有里急後重感。
4. 診斷方式:結腸的檢查主要通過結腸鏡、鋇劑灌腸等影像學檢查來觀察其形態、結構是否正常。結腸炎的診斷除了依靠結腸鏡及病理活檢明確炎症的類型、程度外,還需結合患者的症狀、病史,以及血液檢查如血常規、C反應蛋白,糞便檢查如糞便常規、潛血試驗等綜合判斷。
5. 治療方法:結腸正常時無需特殊治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維持其正常功能即可。結腸炎的治療則需根據病因和病情嚴重程度選擇,感染性結腸炎需抗感染治療;自身免疫性結腸炎常用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等治療;同時可配合對症治療,如止瀉、止痛等,嚴重時可能需手術治療。
日常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規律,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減輕腸道負擔。注意腹部保暖,避免著涼。按照醫生的囑咐按時服藥、定期復查,以便及時瞭解病情變化並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