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下垂指直腸壁部分或全層向下移位,有多種症狀表現且治療方式多樣。
一、直腸下垂症狀:
1. 排便異常:出現排便困難、便秘,或有排便不盡感,總覺得大便排不乾淨。
2. 腫物脫出:初期排便時直腸黏膜脫出,便後可自行回納;病情加重後,腫物脫出頻繁且不能自行回納,需用手推回,甚至在咳嗽、行走時也會脫出。
3. 肛門墜脹:常有肛門墜脹感、異物感,有時還伴有下腹部、會陰部隱痛。
4. 肛門失禁:嚴重時可導致肛門括約肌鬆弛,出現肛門失禁,有黏液流出,污染內褲。
5. 其他症狀:因長期直腸下垂,可引起直腸黏膜充血、水腫、潰瘍,導致便血,血液多為鮮紅色,量較少。
2.直腸下垂治療:
1. 一般治療:適用於輕度直腸下垂。包括增加膳食纖維攝入,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久蹲久坐;進行提肛運動,增強肛門括約肌功能。
2. 藥物治療:可採用硬化劑注射治療,將硬化劑注射到直腸黏膜下層或直腸周圍,使黏膜與肌層、直腸與周圍組織粘連固定,防止直腸下垂。
3. 手術治療:對於病情嚴重、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考慮手術。如直腸懸吊固定術,通過手術將直腸固定在周圍組織上;經肛門吻合器直腸切除術,切除多餘直腸黏膜,使直腸恢復正常位置。
治療期間應嚴格遵循醫生的囑咐,按時服藥、定期復查。飲食上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直腸黏膜充血。同時,要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防止直腸下垂復發。若出現病情變化,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