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虛與脾陽虛在病因、症狀、舌象、脈象、治療方法等方面上存在不同。
1.病因:脾氣虛多由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憂思日久、稟賦不足、年老體衰等,導致脾胃功能減弱,運化失常。脾陽虛常因脾氣虛進一步發展而來,或過食生冷、外寒直中、久病傷陽,致使脾陽受損,溫運失職。
2.症狀:脾氣虛主要表現為食慾不振、腹脹、食後脹甚,大便溏薄,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脾陽虛除有脾氣虛症狀外,還有畏寒怕冷、四肢不溫,腹中冷痛,得溫痛減,口泛清水,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等虛寒症狀。
3.舌象:脾氣虛患者舌象多表現為舌淡苔白。脾陽虛患者舌象常見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滑。
4.脈象:脾氣虛脈象多為緩弱。脾陽虛脈象則多為沈遲無力。
5.治療方法:脾氣虛治療以健脾益氣為主,常用方劑如四君子湯等。脾陽虛治療以溫中健脾為主,常用方劑如理中湯等。
日常要注意合理飲食,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脾胃負擔。規律作息,避免熬夜與過度勞累,讓脾胃得到充分休息。適當進行運動鍛鍊,如散步、太極拳等,增強體質與脾胃功能。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遵醫囑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