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與胃潰瘍在病因、症狀、胃鏡表現、治療方法上存在不同。
1. 病因:胃炎多由幽門螺桿菌感染、藥物刺激、酒精刺激、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胃黏膜出現炎症反應;胃潰瘍主要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酸分泌過多,導致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形成潰瘍面。
2. 症狀:胃炎症狀相對較輕,多表現為上腹部隱痛、飽脹、惡心、嘔吐、食慾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狀;胃潰瘍則以週期性、節律性上腹痛為典型表現,疼痛性質多樣,如鈍痛、脹痛、灼痛等,且發作期與緩解期交替出現,疼痛時間與進食有一定關係。
3. 胃鏡表現:胃炎胃鏡下可見胃黏膜色澤改變,呈現充血、水腫,嚴重時可見糜爛;胃潰瘍在胃鏡下表現為胃黏膜出現圓形或橢圓形的缺損,邊界清晰,底部平整,周圍黏膜可有充血、水腫。
4. 治療方法:胃炎治療主要是去除病因,如根除幽門螺桿菌、停用刺激胃黏膜藥物、避免飲酒等,同時使用胃黏膜保護劑、抑酸劑等緩解症狀;胃潰瘍治療除上述措施外,由於潰瘍較深,治療時間相對較長,需嚴格按療程使用抑酸劑促進潰瘍愈合,防止復發和併發症。
日常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進食,避免食用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精神緊張和焦慮。嚴格遵醫囑服藥,定期復查胃鏡,以便及時瞭解病情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