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睪炎和附睪結核在病因、症狀、體徵、檢查、治療方法上存在不同。
1. 病因:附睪炎主要由細菌感染引起,如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多繼發於尿道炎、前列腺炎等泌尿系統感染。附睪結核是由結核桿菌感染所致,常繼發於腎結核或其他部位的結核病灶。
2. 症狀:附睪炎起病急,陰囊部位突然疼痛,可伴有高熱、寒戰等全身症狀。附睪結核起病緩慢,一般無明顯疼痛,多表現為陰囊墜脹感,全身症狀可能有低熱、盜汗、乏力等。
3. 體徵:附睪炎時附睪腫大,質地較硬,觸痛明顯,與睪丸界限不清。附睪結核附睪多呈硬結狀,輸精管可呈串珠樣改變,嚴重時可形成寒性膿腫,破潰後形成竇道。
4. 檢查:附睪炎通過血常規可見白細胞計數升高,尿常規可能有白細胞、紅細胞等,超聲顯示附睪腫大。附睪結核結核菌素試驗、結核感染T細胞檢測等有助於診斷,超聲可見附睪內低回聲或無回聲區。
5. 治療方法:附睪炎主要採用抗生素治療,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選擇口服或靜脈用藥,同時可配合局部熱敷等物理治療。附睪結核需進行抗結核治療,遵循早期、聯合、適量、規律、全程的原則,必要時可能需手術切除病變組織。
日常要注意保持陰囊清潔衛生,避免久坐和長時間站立,減少對陰囊的壓迫。飲食上,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若患有附睪炎或附睪結核,應嚴格遵醫囑治療,按時服藥、定期復查,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