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矮小症的臨床症狀包括生長緩慢、體型比例異常、性發育異常、特殊面容、骨骼發育異常等。
1.生長緩慢:孩子身高增長速度明顯低於同齡人,一般2-3歲後的兒童每年身高增長低於5釐米,青春期前每年身高增長低於4釐米,青春期每年身高增長低於6釐米,家長可定期記錄孩子身高,與同年齡、同性別的標準身高曲線對比,若持續低於正常範圍,需警惕矮小症。
2.體型比例異常:部分矮小症患兒身體各部分比例不協調,如四肢短小、軀乾相對較長,或頭大、四肢纖細等,與正常孩子勻稱的體型有明顯差異。
3.性發育異常:有些矮小症患兒會出現性發育提前或延遲的情況。性發育提前可能表現為女孩8歲前出現乳房發育、10歲前月經初潮;男孩9歲前出現睪丸增大、陰莖增粗等。性發育延遲則表現為女孩13歲後無乳房發育,15歲後無月經初潮;男孩14歲後無睪丸增大等第二性徵出現。
4.特殊面容:某些特定類型的矮小症有特殊面容,如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導致的矮小,患兒可能有頭大、鼻梁塌陷、眼距寬、唇厚、舌大且常伸出口外等面容特徵。
5.骨骼發育異常:通過拍攝左手腕部X線片,可發現矮小症患兒骨骼發育落後,骨齡與實際年齡不相符,骨齡落後實際年齡2歲及以上較為常見。
日常生活中,家長要關注孩子的生長髮育情況,保證孩子充足睡眠,因為生長激素在夜間睡眠時分泌旺盛;提供均衡營養,避免孩子挑食、偏食;鼓勵孩子適當運動,如跳繩、籃球等。若發現孩子有矮小症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並遵醫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