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內側副韌帶損傷的臨床表現有疼痛、腫脹、淤血、活動受限、關節不穩等。
1. 疼痛:受傷瞬間,患者常感到踝內側劇烈疼痛,疼痛位置多集中在韌帶損傷處,行走或試圖活動踝關節時,疼痛會明顯加劇,部分患者疼痛還會向周圍擴散。
2. 腫脹:損傷後,局部組織出現炎性反應,導致踝關節內側迅速腫脹,腫脹程度因損傷輕重而異,嚴重時可影響整個踝關節外觀。
3. 淤血:受傷部位的皮下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滲透到周圍組織,形成淤血,表現為皮膚青紫、瘀斑,一般在受傷後數小時逐漸顯現。
4. 活動受限:由於疼痛和腫脹,患者踝關節的正常活動受到限制,無法正常屈伸、內翻或外翻,行走時也會因疼痛而跛行。
5. 關節不穩:嚴重的內側副韌帶損傷會導致踝關節的穩定性下降,患者在嘗試站立或行走時,會感覺踝關節有鬆動、錯動感,難以維持正常姿勢。
出現上述症狀後,患者應及時就醫診斷治療。恢復期間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活動加重損傷。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康復訓練,逐步恢復踝關節功能。同時,可適當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減輕腫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