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發抖常見由生理因素如情緒激動、寒冷刺激、過度疲勞,以及病理因素如帕金森病、小腦病變等引起。
1.情緒激動:當人處於極度緊張、興奮、憤怒等強烈情緒狀態時,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素等激素,導致神經興奮性增加,引起手腳發抖。通常情緒平穩後症狀會自行緩解,可通過深呼吸、放鬆肌肉等方式讓情緒盡快平復。
2.寒冷刺激:在低溫環境下,身體為了保持體溫,會通過肌肉顫抖來產生熱量,表現為手腳發抖。及時到溫暖環境中,增添衣物,喝些溫熱飲品,能緩解發抖症狀。
3.過度疲勞:長時間體力或腦力勞動,身體過度疲勞,肌肉會出現痙攣性收縮,引發手腳發抖。保證充足休息,適當進行按摩、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可減輕症狀。
4.帕金森病:腦部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死亡,導致多巴胺分泌減少,引起運動功能障礙,出現手腳靜止性震顫。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藥物治療,如左旋多巴等,還可配合康復訓練。
5.小腦病變:小腦負責調節身體平衡和協調運動,病變時會影響其功能,導致手腳意向性震顫。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如腦部腫瘤引起需手術切除,炎症引起則進行抗炎治療等。
日常要注意保持良好生活習慣,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均衡飲食,出現不明原因手腳發抖且症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時,應及時就醫,遵醫囑檢查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