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微創治療與介入治療在治療方法、治療範圍、創傷程度、恢復時間、適用人群等方面存在不同。
1. 治療方法:脊柱微創治療通過微小切口或穿刺通道,利用特殊器械和技術進行操作,如椎間孔鏡技術等;介入治療則是在影像設備引導下,將導管、導絲等介入器械經皮穿刺至病變部位,進行診斷和治療,如經皮椎體成形術。
2. 治療範圍:脊柱微創治療常用於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等疾病;介入治療除用於部分脊柱疾病外,還可針對血管病變、腫瘤等進行治療。
3. 創傷程度:脊柱微創治療雖切口小,但對周圍組織仍有一定牽拉;介入治療經皮穿刺,創傷相對更小,對周圍組織干擾少。
4. 恢復時間:脊柱微創治療後患者恢復時間相對較長,可能需數周康復訓練;介入治療恢復較快,多數患者術後短時間內即可活動。
5. 適用人群:脊柱微創治療適用於身體狀況較好、能耐受手術的患者;介入治療對身體條件要求相對較低,部分無法耐受傳統手術的患者也可選擇。
脊柱疾病患者治療後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和劇烈運動。保持正確姿勢,減少脊柱壓力。定期復查,瞭解恢復情況,嚴格按照醫生囑咐進行康復訓練和後續治療,出現不適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