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診斷方式有核酸檢測、抗原檢測、影像學檢查、臨床症狀觀察、流行病學史調查等。
1. 核酸檢測:通過採集呼吸道標本,如鼻咽拭子、口咽拭子等,利用實時螢光定量PCR等技術檢測標本中是否存在新型冠狀病毒的核酸。若檢測結果為陽性,基本可確診感染,這是診斷的金標準,準確性高。
2. 抗原檢測:自行採集鼻腔拭子進行檢測,操作簡便、出結果快。一般15 - 20分鐘即可出結果,適合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及家庭自我檢測。但相較於核酸檢測,抗原檢測敏感性稍低,可能出現假陰性。
3. 影像學檢查:胸部CT等影像學檢查可發現肺部特徵性改變,早期呈現多發小斑片影及間質改變,以肺外帶明顯,進而發展為雙肺多發磨玻璃影、浸潤影等,對判斷病情嚴重程度及輔助診斷有重要意義。
4. 臨床症狀觀察:患者常出現發熱、乾咳、乏力等主要症狀,部分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嗅覺味覺減退或喪失、結膜炎、肌痛和腹瀉等症狀。不過,這些症狀缺乏特異性,其他疾病也可能有類似表現。
5. 流行病學史調查:瞭解患者發病前14天內是否有病例報告社區的旅居史、與確診病例或無症狀感染者的接觸史等,若存在相關暴露史,感染風險增加,對診斷有提示作用。
日常生活中,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進行檢測排查。一旦確診,需積極配合治療,嚴格遵守隔離規定,避免病毒傳播。未感染人群也應做好個人防護,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等,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