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肛和脫子宮在發病部位、病因、症狀表現、治療方法上存在不同。
1. 發病部位:脫肛是直腸黏膜、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脫出肛門外;脫子宮是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宮頸外口達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出陰道口以外。
2. 病因:脫肛多因小兒發育不全、年老體弱、營養不良、長期腹壓增加等,致直腸周圍組織鬆弛,對直腸固定作用減弱;脫子宮常因分娩損傷、長期腹壓增加如慢性咳嗽、便秘,以及盆底組織發育不良或退行性變等引起。
3. 症狀表現:脫肛初期排便時直腸黏膜脫出,便後可自行回納,隨病情發展,腫物脫出後需用手推回甚至無法回納,伴有排便不盡感、肛門墜脹等;脫子宮輕者一般無症狀,重者有腹部下墜、腰酸,腫物自陰道脫出,行走、勞動時腫物摩擦可致潰瘍、出血、感染。
4. 治療方法:脫肛治療有手法復位、膠布固定等保守治療,嚴重時需手術如直腸懸吊固定術;脫子宮治療有盆底肌鍛鍊、子宮托治療等保守方式,病情嚴重時手術方式有曼氏手術、經陰道子宮全切除及陰道前後壁修補術等。
日常要注意避免久站、久坐、久蹲,積極治療慢性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壓的疾病,適度進行盆底肌鍛鍊,增強盆底肌肉力量。若出現疑似脫肛或脫子宮症狀,應及時就醫,遵醫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