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熱和風濕性關節炎在病因、症狀、發病機制、治療方法、預後等方面存在不同。
1. 病因:風濕熱主要是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風濕性關節炎病因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與遺傳、感染、環境等多種因素相關。
2. 症狀:風濕熱典型表現為發熱、游走性多關節炎、心臟炎、環形紅斑、皮下結節等;風濕性關節炎主要症狀是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多累及大關節,如膝關節、踝關節等,且疼痛呈對稱性、游走性。
3. 發病機制:風濕熱是鏈球菌感染後,人體產生的抗體不僅作用於鏈球菌,還會攻擊自身組織,引發免疫反應;風濕性關節炎是在多種因素作用下,機體免疫系統紊亂,攻擊自身關節組織,導致炎症反應。
4. 治療方法:風濕熱治療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清除鏈球菌感染,如青霉素,同時應用抗風濕藥物,如阿司匹林等;風濕性關節炎治療以緩解疼痛、控制炎症為主,常用非甾體抗炎藥,病情嚴重時可能使用免疫抑制劑。
5. 預後:風濕熱若治療不及時,易累及心臟,導致風濕性心臟病等嚴重併發症;風濕性關節炎一般不會累及心臟,但病情易反復,可導致關節畸形,影響關節功能。
日常需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居住環境保持乾燥、溫暖,避免關節受寒受潮。同時,要嚴格遵醫囑按時服藥,定期復查,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促進病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