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容易發生腦中風與血壓波動、血液黏稠度增加、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徵、血管痙攣、水分補充不足等有關。
1. 血壓波動:夜間人體血壓會出現自然的波動,通常會有所下降,但部分人血壓波動較大,血壓突然升高或降低,都可能對腦血管造成衝擊,導致血管破裂或堵塞,進而引發腦中風。
2. 血液黏稠度增加:夜間睡眠時,人體活動減少,血液循環速度減慢,再加上長時間不飲水,水分通過呼吸、皮膚等途徑散失,血液中的水分相對減少,血液黏稠度升高,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腦血管,引發腦中風。
3. 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徵:有此綜合徵的患者,夜間睡眠時會反復出現呼吸暫停,導致體內缺氧,這會使交感神經興奮,血壓升高,同時還會影響血管內皮功能,促使血栓形成,增加腦中風風險。
4. 血管痙攣:夜間人體的生理狀態發生變化,一些因素可能誘發腦血管痙攣,導致腦供血不足,若痙攣持續時間較長,就容易引發腦中風。
5. 水分補充不足:夜間睡眠期間,往往長時間不喝水,身體處於相對缺水狀態,這會進一步加重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不利於腦血管的正常運行。
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睡前適量飲水,降低血液黏稠度。有高血壓、高血脂等基礎疾病的人群,要嚴格遵醫囑服藥,控制好病情,定期體檢,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潛在問題,降低夜間腦中風的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