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復蘇越早越好是因為心臟驟停後人體會迅速出現缺氧、代謝紊亂、腦損傷、心臟功能惡化、復蘇成功率降低等情況。
1. 缺氧:心臟驟停後,血液循環停止,氧氣無法輸送到身體各組織器官。大腦對缺氧極為敏感,在心臟驟停後的4-6分鐘內,就可能因嚴重缺氧而造成不可逆的損傷。若能盡早進行心肺復蘇,就能及時為心臟和大腦等重要器官提供一定的氧氣,延緩缺氧對組織細胞的損害。
2. 代謝紊亂:心臟驟停後,身體的代謝會迅速出現紊亂。無氧代謝增加,導致乳酸等酸性物質大量堆積,引起代謝性酸中毒。早期進行心肺復蘇有助於維持血液循環,促進代謝廢物的排出,糾正代謝紊亂,為後續的復蘇成功創造有利條件。
3. 腦損傷:大腦是人體最脆弱的器官之一,心臟驟停時間越長,腦損傷的程度就越嚴重。及時開展心肺復蘇,可減少腦部因缺血缺氧導致的神經元死亡和神經功能障礙,降低患者復蘇後出現昏迷、認知障礙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4. 心臟功能惡化:心臟驟停後,心肌會因缺血而逐漸失去收縮能力。隨著時間推移,心臟功能會不斷惡化。盡早實施心肺復蘇,能通過外力輔助心臟泵血,維持心臟的基本功能,防止心肌進一步受損,提高心臟恢復自主跳動的可能性。
5. 復蘇成功率降低:心臟驟停每延遲1分鐘進行心肺復蘇,復蘇成功率就會顯著下降。早期心肺復蘇能在黃金時間內為患者爭取到更多的生存機會,極大地提高最終復蘇成功的概率。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應學習心肺復蘇知識,以便在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夠及時伸出援手。當發現有人心臟驟停,要毫不猶豫地立即展開心肺復蘇,為患者的生命爭取寶貴時間。同時,若身邊有相關醫療資源,應盡快尋求專業幫助,遵循醫護人員的指導進行後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