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便血可能由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肝硬化、胃癌、血友病等原因引起。
1. 胃潰瘍: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後形成潰瘍,當潰瘍侵蝕到胃壁血管時,會導致出血,血液隨嘔吐物排出,就出現嘔吐便血症狀。患者常伴有上腹部疼痛,疼痛具有節律性,多在進食後一段時間出現。
2. 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黏膜發生破損形成潰瘍,若潰瘍損傷血管,會引發出血。典型症狀是空腹時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質多樣,如鈍痛、脹痛、灼痛等,出血量大時可出現嘔吐便血。
3. 肝硬化:肝硬化會導致門靜脈高壓,引起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當曲張的靜脈破裂時,會出現大量出血,表現為嘔吐鮮血或暗紅色血液,同時可能伴有黑便。
4. 胃癌:癌細胞侵犯胃黏膜及血管,導致血管破裂出血,早期可能症狀不明顯,隨著病情進展,會出現嘔吐、便血、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症狀。
5. 血友病:這是一種遺傳性凝血功能障礙疾病,患者體內缺乏某些凝血因子,輕微創傷就可能導致嚴重出血,胃腸道也可能出現自發性出血,進而出現嘔吐便血情況。
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飲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若出現嘔吐便血症狀,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嚴格按照醫囑用藥和調整生活方式,定期復查,以便及時發現問題並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