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出血可能是外傷、鼻腔乾燥、鼻部炎症、鼻中隔偏曲、血液系統疾病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按壓止血、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
1. 外傷:因挖鼻、用力擤鼻、鼻部受到撞擊等外傷導致鼻出血。輕微出血時,可採取坐位或半臥位,用手指捏緊兩側鼻翼10 - 15分鐘,同時冷敷前額和後頸。若出血較多,需及時就醫,醫生可能會在鼻內鏡下找到出血點,進行電凝止血或填塞止血。
2. 鼻腔乾燥:空氣乾燥、長期處於空調環境等可致鼻腔黏膜乾燥,易引發鼻出血。日常可使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保持鼻腔濕潤。也可在鼻腔塗抹紅霉素眼膏、復方薄荷腦滴鼻液、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凝膠,促進黏膜修復,減少出血。
3. 鼻部炎症: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等炎症刺激,使鼻黏膜充血、水腫,容易出血。過敏性鼻炎可遵醫囑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氯雷他定片、孟魯司特鈉咀嚼片;鼻竇炎可使用桉檸蒎腸溶軟膠囊、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鼻淵通竅顆粒進行治療。
4. 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向一側或兩側偏曲,黏膜變薄,受氣流等刺激易出血。症狀較輕時,可採取保守治療,如使用鼻噴藥物緩解症狀;若出血頻繁且量大,需行鼻中隔矯正手術。
5. 血液系統疾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凝血因子缺乏等血液系統疾病,會影響凝血功能導致鼻出血。需就醫進行血常規、凝血功能等檢查,明確診斷後,針對具體疾病進行治療,如輸注血小板、使用止血藥物等。
鼻子出血後要注意保持冷靜,避免劇烈運動和用力擤鼻。日常注意保持鼻腔清潔濕潤,避免挖鼻等不良習慣。若鼻出血頻繁或出血量大難以止血,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並規範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