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藥物中毒可通過催吐、洗胃、導瀉、使用解毒劑、血液淨化等方法處理。
1. 催吐:對於小兒藥物中毒,催吐是較為常用的初步處理方式。當小兒誤服藥物後,在中毒早期,通過刺激小兒咽喉部,能促使其將胃內尚未被吸收的藥物排出體外,減少藥物進一步吸收進入血液循環,從而減輕中毒症狀。具體操作是用乾淨的手指或壓舌板輕輕刺激小兒舌根、咽喉後壁,引發嘔吐反射。但如果小兒已經昏迷、抽搐或誤服了強酸、強鹼等腐蝕性藥物,則不能進行催吐,以免造成更嚴重的損傷。
2. 洗胃:洗胃能直接清除胃內殘留的藥物。在小兒藥物中毒後,盡快插入胃管,用適量的洗胃液反復沖洗胃部,可有效洗出胃內的毒物,阻止其繼續被吸收。常用的洗胃液有生理鹽水、2%碳酸氫鈉溶液敵百蟲中毒禁用、1:5000 高錳酸鉀溶液1605、1059、樂果等中毒禁用。洗胃需在中毒後 6 小時內進行效果最佳,且要注意洗胃液的溫度、用量和壓力,避免對小兒胃黏膜造成損傷。
3. 導瀉:導瀉可加速腸道內藥物的排出。小兒藥物中毒後,口服導瀉藥物,能促進腸道蠕動,使進入腸道的藥物盡快隨糞便排出體外,減少腸道對藥物的吸收。常用的導瀉藥物有硫酸鎂溶液、甘露醇注射液、乳果糖口服液遵醫囑用藥。一般在催吐、洗胃後進行導瀉,注意根據小兒年齡和體重調整藥物劑量,同時要密切觀察小兒的排便情況和有無脫水等不良反應。
4. 使用解毒劑:針對不同藥物中毒,使用相應解毒劑可特異性地對抗毒物的毒性。例如,有機磷農藥中毒可使用阿托品注射液、碘解磷定注射液、氯解磷定注射液遵醫囑用藥,這些解毒劑能與體內的有機磷結合,使其失去毒性,恢復膽鹼酯酶的活性,從而緩解中毒症狀。鉛中毒可使用依地酸二鈉鈣注射液、二巰丁二鈉注射液、青霉胺片遵醫囑用藥,它們能與鉛結合形成穩定的絡合物,經腎臟排出體外,減輕鉛對機體的損害。解毒劑的使用需準確判斷中毒藥物種類,並嚴格按照醫囑使用合適的解毒劑及劑量。
5. 血液淨化:對於一些嚴重的小兒藥物中毒,血液淨化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當藥物在體內大量蓄積,常規治療方法難以快速清除時,通過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血液淨化技術,可直接從血液中清除毒物及其代謝產物,糾正體內的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減輕毒物對重要臟器的損害。血液淨化需要在有條件的醫院進行,由專業醫護人員操作,且治療過程中要密切監測小兒的生命體徵和各項指標變化。
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妥善保管各類藥物,放在小兒無法觸及的地方,避免小兒誤服。一旦發現小兒可能藥物中毒,應立即送醫,並盡可能提供小兒誤服藥物的相關信息,以便醫生準確判斷病情並進行針對性治療。治療後要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進行護理和後續觀察,確保小兒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