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巴脫臼可通過手法復位、固定下巴、藥物輔助、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方法應對。
1. 手法復位:下巴脫臼多因髁突滑出關節窩無法自行回位,手法復位是常見且有效的方式。醫生會根據脫臼情況,通過特定手法將髁突輕柔推回關節窩,恢復關節正常結構。患者需放鬆配合,一般在無明顯疼痛下完成復位。復位後關節功能逐步恢復正常,能正常開合嘴巴。
2. 固定下巴:下巴脫臼復位後,為防止再次脫臼,需對下巴進行固定。通常使用繃帶或頜托固定,限制下巴活動,讓關節周圍組織有時間修復。固定期間,患者要避免大幅度張嘴、咀嚼硬物等,一般固定數天到一周左右,促進關節穩定,降低復發風險。
3. 藥物輔助:遵醫囑用藥,如布洛芬膠囊,能有效緩解下巴脫臼引發的疼痛;三七傷藥片,可活血化瘀,減輕局部腫脹;甲鈷胺片,有助於促進神經恢復,改善因脫臼可能損傷的神經功能。按療程服用,能輔助身體恢復,減輕不適症狀。
4. 物理治療:下巴脫臼後,物理治療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組織修復。常見熱敷,用溫熱毛巾或熱水袋敷在下巴部位,每次15 - 20分鐘,每天數次,能緩解肌肉緊張。超短波、紅外線照射等也可促進炎症吸收,減輕疼痛,利於關節功能恢復。
5. 手術治療:對於反復脫臼或手法復位困難的情況,可能需手術治療。手術通過修復關節結構,如調整關節盤位置、修復損傷韌帶等,從根本上解決關節不穩定問題。但手術有一定風險,需在專業醫生評估後進行,術後要配合康復訓練。
下巴脫臼恢復後,日常要注意避免過度張嘴,如打哈欠時適當控制幅度;避免外力撞擊下巴;養成雙側咀嚼習慣,防止單側咀嚼導致關節受力不均。同時,要嚴格遵醫囑定期復查,瞭解恢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