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針後淤青可能是按壓時間不足、按壓位置不準確、凝血功能異常、血管彈性差、藥物影響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局部熱敷、正確按壓等。
1. 按壓時間不足:扎針後若按壓時間不夠,血液容易從血管針眼處滲出到周圍組織形成淤青。通常靜脈穿刺後需按壓 3 - 5 分鐘,動脈穿刺後按壓時間要更久。若因按壓時間不足出現淤青,在 24 小時後可進行熱敷,用溫熱毛巾敷在淤青處,每次 15 - 20 分鐘,每天 3 - 4 次,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淤青吸收。
2. 按壓位置不準確:沒有準確按壓在血管穿刺點上,血液會從穿刺點周圍滲出導致淤青。扎針後應確保手指或棉球準確按壓在皮膚上的針眼及血管穿刺點上方。若已出現淤青,可在 48 小時後塗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每天 2 - 3 次,輕輕按摩至吸收,幫助減輕淤青。
3. 凝血功能異常:某些疾病或身體狀況會使凝血功能下降,扎針後更易出現淤青且不易止血。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對於這類情況,需就醫檢查凝血功能,遵醫囑服用氨甲環酸片、維生素 K1 軟膠囊、血寧糖漿等藥物改善凝血功能,同時避免受傷,減少扎針等操作。
4. 血管彈性差:老年人或長期患有慢性疾病者血管彈性較差,扎針後血管回縮不良,易出現淤青。平時可適當進行鍛鍊,如散步、太極拳等增強血管彈性。出現淤青後,可在 24 小時後用土豆片敷在淤青處,有一定消腫散瘀作用。
5. 藥物影響: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如阿司匹林腸溶片、硫酸氫氯吡格雷片、華法林鈉片等,會影響凝血機制,增加扎針後淤青幾率。若因藥物導致,需告知醫生,醫生會根據情況調整藥物劑量或更換藥物。
扎針後出現淤青不要過於緊張,日常要注意扎針後正確按壓。若淤青長時間不消退或伴有其他不適症狀,如疼痛加劇、腫脹明顯等,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