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口腸子出來了可能是造口周圍組織薄弱、腹壓增加、造口底盤佩戴不當、腸粘連、局部感染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加強護理、降低腹壓、正確佩戴底盤、手術治療、抗感染等。
1. 造口周圍組織薄弱:造口周圍組織薄弱時,支撐力不足,易導致腸子脫出。多見於老年人或營養狀況差的患者。日常要注意加強營養,多攝入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如雞蛋、牛奶、新鮮蔬果等,以促進組織修復。同時,避免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減少對造口部位的壓力。若情況嚴重,可能需就醫進行手術修復薄弱組織。
2. 腹壓增加:咳嗽、用力排便、提重物等導致腹壓突然增加,會使腸子從造口處擠出。要積極治療咳嗽,遵醫囑服用右美沙芬糖漿、氨溴索口服液、川貝枇杷膏等藥物緩解症狀;養成良好排便習慣,避免用力排便,可多吃富含膳食纖維食物,必要時遵醫囑用開塞露、乳果糖口服液、麻仁軟膠囊等促進排便;避免提重物,減少腹壓增加的情況。
3. 造口底盤佩戴不當:造口底盤尺寸不合適、粘貼不牢固等,無法有效固定造口,致使腸子脫出。要學會正確測量造口大小,選擇合適尺寸的造口底盤。粘貼時確保皮膚清潔乾燥,按照正確方法粘貼,保證底盤牢固。定期更換底盤,一般每 3 - 5 天更換一次,若發現底盤鬆動或滲漏應及時更換。
4. 腸粘連:腹部手術等原因導致腸粘連,可牽拉腸子使其從造口脫出。輕度粘連可先採取保守治療,如禁食、胃腸減壓,遵醫囑使用頭孢克肟膠囊、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甲硝唑片等抗感染藥物,配合腹部熱敷、按摩促進腸道蠕動。若粘連嚴重,保守治療無效,則需手術松解粘連。
5. 局部感染:造口局部感染會引起組織水腫、脆弱,容易使腸子脫出。要保持造口周圍皮膚清潔,用溫水或生理鹽水清洗,遵醫囑塗抹莫匹羅星軟膏、紅霉素軟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抗感染藥物。若有膿腫形成,需及時就醫切開引流。
出現造口腸子出來的情況,要及時處理。平時要注意保持造口清潔,避免劇烈運動和腹壓增加的行為,定期復查。若情況異常,應及時就醫,嚴格遵醫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