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食物中毒可通過催吐、洗胃、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使用抗生素、手術治療等方法應對。
1. 催吐:對於細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催吐是較為常用的初步處理方式。因為在食物中毒早期,催吐能盡快排出胃內尚未被完全吸收的有毒食物,減少毒素進一步進入腸道被吸收。發現中毒後,可刺激患者咽喉部,促使其嘔吐。讓患者盡量多喝溫水,然後用手指、筷子等柔軟物品輕觸咽喉後壁,引發嘔吐反射,反復多次,直到吐出物澄清無味。
2. 洗胃:洗胃對細菌性食物中毒有重要作用,能更徹底地清除胃內殘留的有毒物質。通過插入胃管,向胃內注入適量的洗胃液,再將其引出,如此反復沖洗,可有效減少毒素在體內的留存。一般選用生理鹽水或特定的洗胃液,在專業醫護人員操作下進行,確保洗胃過程安全有效,避免對胃黏膜造成損傷。
3. 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細菌性食物中毒常導致患者嘔吐、腹瀉,進而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能維持身體正常生理功能。可讓患者口服補液鹽,若脫水嚴重則需靜脈輸液。常用的口服補液鹽有口服補液鹽Ⅲ散劑,能補充鈉、鉀等電解質;靜脈輸液常用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鈉注射液等,維持體內水鹽平衡。
4. 遵醫囑用藥:遵醫囑使用抗生素可有效抑制或殺滅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如諾氟沙星膠囊,能阻礙細菌DNA複製;鹽酸左氧氟沙星片,對多種細菌有抗菌活性;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顆粒,增強了對耐藥菌的抗菌作用。醫生會根據具體細菌種類和患者病情合理選用抗生素,抑制細菌生長繁殖,減輕中毒症狀。
5. 手術治療:在極少數情況下,如食物中毒引發嚴重的腸道穿孔、腸梗阻等併發症時,才需進行手術治療。手術能及時修復受損組織,解除梗阻,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但手術風險較高,需在專業醫生評估患者身體狀況、病情嚴重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後,謹慎決定是否進行手術。
細菌性食物中毒後,患者要注意休息,飲食先從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開始,如米湯、粥等,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同時,嚴格按照醫生囑咐按時服藥、復診,以便及時瞭解身體恢復情況,確保身體徹底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