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就緊張發抖可能是心理素質差、缺乏社交經驗、過往創傷經歷、焦慮症、驚恐障礙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心理調節、增加社交實踐、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等。
1. 心理素質差:心理素質欠佳的人,面對突發狀況時,大腦易發出緊張信號,致使身體出現發抖反應。可通過日常自我心理暗示,如告訴自己我可以應對,多參與有挑戰性活動,像公開演講、參加競賽等,逐步提升心理素質。
2. 缺乏社交經驗:長期社交活動少,在遇到需要社交應對的事情時,會因不熟悉流程和規則而緊張發抖。應主動增加社交機會,從參加小型聚會開始,逐漸適應與人交流互動,學習社交技巧,提升應對能力。
3. 過往創傷經歷:曾經經歷過如重大事故、被嚴厲批評等創傷事件,再次遇到類似場景或壓力情境時,可能觸發緊張發抖反應。可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幫助,通過回憶創傷事件、表達情緒等方式進行心理疏導。
4. 焦慮症:焦慮症患者大腦神經遞質失衡,易處於緊張不安狀態,遇到事情時緊張發抖症狀更明顯。遵醫囑服用帕羅西汀片、捨曲林膠囊、度洛西汀腸溶片等藥物,同時配合認知行為療法。
5. 驚恐障礙:患者會突然出現強烈驚恐發作,伴有緊張發抖等症狀。遵醫囑使用阿普唑侖片、氯硝西泮片、艾司唑侖片等藥物緩解症狀,結合放鬆訓練,如深呼吸、漸進性肌肉鬆弛等。
日常要學會自我調節,保持規律作息和健康飲食,適當運動釋放壓力。若症狀嚴重或持續不緩解,務必及時就醫,嚴格遵醫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