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細菌感染高燒不退可能是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皮膚軟組織感染、敗血症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藥物治療、物理降溫等。
1. 呼吸道感染:幼兒呼吸道發育不完善,易受細菌侵襲引發感染,像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症狀有咳嗽、流涕、發熱等。治療時要保證休息、多飲水。遵醫囑使用阿莫西林顆粒、頭孢克肟顆粒、阿奇霉素乾混懸劑控制感染,體溫超38.5℃可遵醫囑用布洛芬混懸液退熱,同時配合物理降溫,如用濕毛巾敷額頭。
2. 消化道感染:不潔飲食等使細菌進入腸道,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表現為腹痛、腹瀉、發熱。要調整飲食,避免油膩刺激性食物。遵醫囑服用蒙脫石散止瀉、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調節腸道菌群、頭孢地尼分散片抗感染,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防止脫水。
3. 泌尿系統感染:幼兒尿道短,易被細菌入侵。常見細菌為大腸埃希菌。症狀有尿頻、尿急、尿痛、發熱。要增加水分攝入,促進排尿衝刷細菌。遵醫囑使用頭孢克洛顆粒、呋喃妥因腸溶片、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控制感染,注意會陰部清潔。
4. 皮膚軟組織感染:皮膚破損後細菌侵入,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局部有紅腫、疼痛、發熱,嚴重時會全身發熱。保持局部清潔乾燥,避免搔抓。遵醫囑外用莫匹羅星軟膏、紅霉素軟膏,口服頭孢丙烯顆粒抗感染,必要時切開引流。
5. 敗血症:細菌進入血液並大量繁殖產生毒素。症狀重,有高熱、精神萎靡等。需住院治療,遵醫囑靜脈用注射用頭孢曲松鈉、注射用美羅培南、注射用萬古霉素抗感染,密切監測生命體徵。
日常要注意幼兒的個人衛生,勤洗手,保持生活環境清潔。合理飲食,適當運動增強體質。按醫囑用藥和復查,若病情變化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