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嬰兒肝功能異常黃疸高可能是生理性黃疸、母乳性黃疸、新生兒溶血病、感染、先天性膽道閉鎖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光照療法、藥物治療、換血療法等。
1. 生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黃疸類型,一般在出生後2-3天出現,4-6天達到高峰,7-10天逐漸消退。足月兒血清膽紅素一般不超過221μmol/L,早產兒不超過257μmol/L。生理性黃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療,可適當增加餵奶次數,促進膽紅素排泄。
2. 母乳性黃疸:母乳性黃疸是指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在生後1-3個月內仍有黃疸,表現為非溶血性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症。母乳性黃疸一般不需要停止母乳餵養,可少量多次餵奶,增加膽紅素排泄。若黃疸較重,可暫停母乳餵養3-5天,待黃疸減輕後再恢復母乳餵養。遵醫囑可使用茵梔黃顆粒、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布拉氏酵母菌散等藥物輔助治療。
3. 新生兒溶血病:新生兒溶血病是指母嬰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見,其次為Rh血型不合。患兒常出現黃疸、貧血、肝脾腫大等症狀。治療方法包括光照療法、藥物治療、換血療法等。遵醫囑可使用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苯巴比妥片、碳酸氫鈉注射液等藥物。
4. 感染:感染可導致嬰兒肝功能異常黃疸高,常見的感染病原體有細菌、病毒、支原體等。患兒除黃疸外,還可伴有發熱、咳嗽、腹瀉等症狀。治療主要是針對病原體進行抗感染治療,同時給予對症支持治療。遵醫囑可使用頭孢克肟顆粒、利巴韋林顆粒、阿奇霉素乾混懸劑等藥物。
5. 先天性膽道閉鎖:先天性膽道閉鎖是一種先天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黃疸、陶土樣大便、肝脾腫大等。治療主要是手術治療,如葛西手術、肝移植等。
對於肝功能異常黃疸高的一個月嬰兒,家長要密切觀察寶寶的精神狀態、吃奶情況、大小便顏色等。日常要保證寶寶充足的奶量攝入,促進膽紅素排出。同時要按照醫生的囑咐定期帶寶寶復查,以便及時瞭解病情變化並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