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淺表性胃炎患者如果沒有明顯症狀,通常 2 - 3 年做一次胃鏡;若存在消化不良等症狀,可 1 - 2 年做一次;要是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且治療效果不佳,可能半年到 1 年就需要做一次胃鏡。
對於沒有明顯症狀的淺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變相對穩定,在較長時間內可能不會有太大變化,所以間隔 2 - 3 年做胃鏡足以監測胃部情況。而有消化不良症狀的患者,雖然症狀不一定意味著病情嚴重進展,但持續存在的不適可能提示胃黏膜有潛在問題,縮短檢查間隔至 1 - 2 年,有助於及時發現可能出現的病變。伴有幽門螺桿菌感染且治療效果不好的患者,幽門螺桿菌持續對胃黏膜造成損傷,增加了胃部病變的風險,半年到 1 年做一次胃鏡,能盡早察覺胃黏膜的異常改變。
不同情況的淺表性胃炎患者,其胃黏膜的狀態和病變風險不同。年齡、生活習慣、基礎疾病等因素也會影響胃部情況。比如,長期吸煙、酗酒、飲食不規律的患者,胃黏膜受到的刺激更大,病變風險相對較高,檢查間隔時間應適當縮短。
淺表性胃炎患者除了按照合適的時間間隔做胃鏡檢查外,日常生活中也要多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規律飲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戒煙限酒。同時,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精神過度緊張和焦慮。若出現胃部不適症狀加重等情況,應及時就醫,聽從醫生的安排進行相關檢查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