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完血血管腫了可能是穿刺損傷、按壓不當、血管壁彈性較差、凝血功能異常、感染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局部冷敷或熱敷、重新按壓、改善血管彈性、治療凝血功能異常、抗感染治療等。
1.穿刺損傷:穿刺時針頭對血管壁造成一定的損傷,可能導致血管腫。這種情況下,一般可在24小時內進行冷敷,減少出血和腫脹,24小時後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和消腫。如遵醫囑用藥,可選擇雲南白藥膠囊、活血止痛膠囊、三七片等。
2.按壓不當:抽完血後按壓時間不足、按壓位置不準確或按壓力度不夠,都可能引起血管腫。此時需要重新正確按壓,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攏按壓在穿刺點上方,按壓時間為3 - 5分鐘。
3.血管壁彈性較差:有些人的血管壁彈性較差,抽血後容易出現血管腫。日常生活中可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和膠原蛋白的食物,如橙子、檸檬、豬蹄等,有助於改善血管彈性。
4.凝血功能異常:如果本身存在凝血功能異常,如血小板減少、凝血因子缺乏等,抽血後也容易出現血管腫。需要進一步檢查凝血功能,針對具體情況進行治療。如遵醫囑用藥,可選擇維生素K1片、氨甲苯酸片、酚磺乙胺片等。
5.感染:抽血時如果沒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可能會導致感染,引起血管腫。此時需要進行抗感染治療,如遵醫囑使用阿莫西林膠囊、頭孢克肟分散片、羅紅霉素膠囊等。
在抽血後,要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潔乾燥,避免劇烈運動和提重物。如果血管腫的情況持續不緩解或伴有疼痛、發熱等症狀,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