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癬與脂溢性皮炎在發病原因、症狀表現、好發部位、病程發展以及治療方法等方面存在區別。
1.發病原因:花斑癬是由馬拉色菌感染表皮角質層引起的一種淺表真菌病;脂溢性皮炎的發病與馬拉色菌感染、皮脂腺分泌增多、皮膚屏障功能受損等多種因素有關。
2.症狀表現:花斑癬初起為圍繞毛孔的圓形點狀斑疹,以後逐漸增至甲蓋大小,邊緣清楚,鄰近部位可相互融合成不規則大片形,表面附有少量極易剝離的糠秕樣鱗屑,灰色、褐色至黃棕色不等,有時多種顏色共存,狀如花斑;脂溢性皮炎典型皮損為邊緣清楚的暗黃紅色斑、斑片或斑丘疹,表面被覆油膩性鱗屑或痂皮,對稱分布。
3.好發部位:花斑癬好發於胸、背、頸、上臂、腹部等皮脂腺豐富部位;脂溢性皮炎好發於頭皮、眉弓、鼻翼旁、鼻唇溝、耳後、胸背部、腋、臍、肛周等部位。
4.病程發展:花斑癬病程慢性,冬季皮疹減少或消失,但夏天又可復發;脂溢性皮炎慢性經過,易反復發作。
5.治療方法:花斑癬主要採用外用抗真菌藥物治療,如酮康唑乳膏、克霉唑乳膏等;脂溢性皮炎的治療原則為去脂、消炎、殺菌、止癢,常用藥物有硫磺、水楊酸、煤焦油等,嚴重者可口服抗真菌藥或維A酸類藥物。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花斑癬還是脂溢性皮炎患者,都應注意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搔抓,飲食宜清淡,少吃辛辣、油膩及甜食。同時,應遵醫囑按時用藥,定期復查,以促進疾病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