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肛是指直腸黏膜、肛管、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而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如果脫肛不進行治療,可能會導致病情逐漸加重,給患者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脫肛若不治療,隨著病情的發展,脫出的腫物可能會逐漸增大,排便時需要用手將其回納。如果病情進一步惡化,腫物可能無法自行回納,甚至在行走、咳嗽、下蹲等情況下也會脫出,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長期的脫肛還可能導致肛門周圍的皮膚受到摩擦和刺激,引起濕疹、瘙癢、感染等併發症。而且,脫肛會使肛門括約肌鬆弛,可能會出現大便失禁的情況,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困擾。
對於脫肛的治療,應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輕度脫肛可以通過改善飲食習慣、保持大便通暢、進行肛門括約肌鍛鍊等方法進行治療。如果脫肛較為嚴重,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如直腸懸吊固定術等。
在日常生活中,脫肛患者應注意保持肛門周圍的清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同時,應避免長時間蹲坐、用力排便等不良習慣。如果出現脫肛症狀,應及時就醫,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以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