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腸套疊的治療方法包括空氣灌腸復位、鋇劑灌腸復位、B 超下水壓灌腸復位、手術治療等。
1.空氣灌腸復位:通過向腸管內注入空氣,利用壓力使套入的腸管復位。這種方法適用於發病 48 小時內,全身情況良好的患兒。遵醫囑用藥,如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蒙脫石散、口服補液鹽散Ⅰ。操作時,將肛管插入肛門,連接空氣灌腸機,逐漸增加壓力,在 X 線透視下觀察腸套疊復位情況。
2.鋇劑灌腸復位:將鋇劑灌入腸管,通過鋇劑的壓力使腸套疊復位。適用於腸套疊時間較短,病情較輕的患兒。遵醫囑用藥,如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地衣芽孢桿菌活菌膠囊、消旋卡多曲顆粒。在 X 線下,將鋇劑緩慢注入直腸,觀察腸套疊是否復位。
3.B 超下水壓灌腸復位:在 B 超引導下,向腸管內注入生理鹽水,利用水壓使腸套疊復位。該方法適用於早期腸套疊患兒。遵醫囑用藥,如布拉氏酵母菌散、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復方嗜酸乳桿菌片。操作時,在 B 超監視下,將肛管插入肛門,注入生理鹽水,根據圖像判斷復位情況。
4.手術治療:當腸套疊超過 48 - 72 小時,或患兒出現腸壞死、腹膜炎等併發症時,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包括腸套疊復位術、腸切除吻合術等。手術中,醫生會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
5.觀察等待:對於一些症狀較輕,套疊可能自行緩解的患兒,可以先進行密切觀察,包括觀察患兒的精神狀態、體溫、嘔吐情況、腹部體徵等。遵醫囑用藥,如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醒脾養兒顆粒、葡萄糖酸鋅口服溶液。同時,要注意給患兒提供適當的營養支持。
嬰兒腸套疊治療後,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恢復情況,包括飲食、排便、精神狀態等。如果發現異常,應及時就醫。同時,要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護理和餵養,幫助孩子盡快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