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後關節功能障礙的治療方法包括物理治療、運動療法、中醫治療、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等。
1.物理治療:通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和腫脹,減輕關節粘連。如熱敷、冷敷、超聲波治療、電療等。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如熱毛巾熱敷;冷敷可減輕腫脹和疼痛,如冰袋冷敷;超聲波治療能軟化瘢痕組織,如使用超聲波治療儀;電療可緩解肌肉痙攣,如低頻電療儀。
2.運動療法:增強肌肉力量,改善關節活動度。包括主動運動、被動運動和助力運動。主動運動可提高患者的主動參與度,如進行關節屈伸練習;被動運動可幫助患者活動受限的關節,如由治療師協助進行關節活動;助力運動則在患者力量不足時提供輔助,如使用彈性帶進行訓練。
3.中醫治療:發揮中醫特色,調理身體機能。如針灸、推拿、中藥熏蒸等。針灸能刺激穴位,調節氣血運行,如針刺足三里、陽陵泉等穴位;推拿可放鬆肌肉,改善關節活動,如對關節周圍肌肉進行按摩;中藥熏蒸通過藥物的滲透作用,緩解疼痛和腫脹,如使用紅花、艾葉、透骨草等進行熏蒸。
4.藥物治療:緩解疼痛和炎症,促進關節恢復。遵醫囑用藥,如布洛芬緩釋膠囊、雙氯芬酸鈉腸溶片、塞來昔布膠囊等非甾體抗炎藥,可減輕疼痛和炎症反應;硫酸氨基葡萄糖膠囊可營養關節軟骨;甲鈷胺片可營養神經。
5.手術治療:對於嚴重的關節功能障礙,保守治療無效時,可考慮手術治療。如關節松解術,通過松解粘連的組織,恢復關節的活動度。
骨折後關節功能障礙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保持積極的心態,配合醫生的治療。同時,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飲食上注意營養均衡,有助於促進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