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疫苗後發燒可能是疫苗反應、感染、過敏、環境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物理降溫、藥物治療、調整環境、避免過敏原、治療原發病等。
1.疫苗反應:這是接種疫苗後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一般在接種疫苗後的24小時內出現,體溫多在38.5℃以下,持續1 - 2天。可通過多喝水、休息來緩解。如體溫較高,可遵醫囑使用對乙酰氨基酚混懸滴劑、布洛芬緩釋膠囊、小柴胡顆粒等藥物降溫。
2.感染:接種疫苗後,身體的抵抗力可能會暫時下降,容易受到細菌或病毒的感染。除了發燒外,還可能伴有咳嗽、流涕等症狀。需要進行抗感染治療,遵醫囑使用阿莫西林膠囊、利巴韋林片、抗病毒口服液等藥物。
3.過敏:對疫苗中的某些成分過敏,可能會引起發燒,還可能出現皮疹、瘙癢等症狀。應避免接觸過敏原,遵醫囑使用氯雷他定片、鹽酸西替利嗪片、馬來酸氯苯那敏片等抗過敏藥物。
4.環境因素:接種疫苗後,如果處於高溫環境中,也可能導致體溫升高。應及時調整環境溫度,保持室內通風良好。
5.自身免疫性疾病:雖然較為罕見,但也可能在接種疫苗後誘發。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需要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治療藥物需根據具體病情遵醫囑選擇,如潑尼松片、甲氨蝶呤片、硫酸羥氯喹片等。
接種疫苗後出現發燒,應密切觀察體溫變化和身體其他症狀。如果體溫持續升高或伴有其他嚴重不適,應及時就醫。同時,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飲食和作息習慣,以促進身體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