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便血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症狀,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急性胃黏膜病變、痔瘡等。
1. 胃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等可導致胃黏膜損傷,形成潰瘍。當潰瘍侵蝕血管時,可引起吐血、便血。治療需去除病因,如根除幽門螺桿菌、停用非甾體抗炎藥,同時使用抑酸劑、胃黏膜保護劑等。
2. 十二指腸潰瘍:胃酸分泌過多、幽門螺桿菌感染等是常見原因。潰瘍可導致血管破裂,引發吐血、便血。治療方法包括使用抑酸劑、根除幽門螺桿菌等。
3.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肝硬化等疾病可導致門靜脈高壓,使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當靜脈破裂時,會出現大量吐血、便血。治療通常需要採取止血措施,如藥物止血、內鏡下止血等,嚴重時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4. 急性胃黏膜病變:應激狀態、酗酒、藥物等可引起胃黏膜急性損傷,導致吐血、便血。治療需去除誘因,同時給予抑酸劑、胃黏膜保護劑等。
5. 痔瘡:久坐、便秘、長期飲酒等可誘發痔瘡。內痔或混合痔嚴重時可引起便血,一般為鮮紅色血,通常不伴有吐血。治療包括調整生活方式、外用痔瘡膏或栓劑,必要時進行手術治療。
出現吐血便血的症狀應及時就醫,明確病因,並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規律,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