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系膜動脈壓迫綜合徵是由於腸系膜上動脈和腹主動脈之間的夾角變小,壓迫十二指腸水平部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其原因包括十二指腸位置異常、腸系膜上動脈起始點過低、脊柱前突畸形、瘦長體型以及其他因素等。
1. 十二指腸位置異常:
十二指腸位置過高或過低,均可導致腸系膜上動脈對十二指腸水平部的壓迫增加。
先天性十二指腸懸韌帶過短或缺如,使十二指腸位置異常,易受到腸系膜上動脈的壓迫。
2. 腸系膜上動脈起始點過低:
腸系膜上動脈起始點過低,會使其與腹主動脈之間的夾角變小,從而增加對十二指腸水平部的壓迫。
這種情況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由於腹部手術或其他原因導致的腸系膜上動脈位置改變引起的。
3. 脊柱前突畸形:
脊柱前突畸形會使腹主動脈與腸系膜上動脈之間的夾角進一步減小,加重對十二指腸水平部的壓迫。
常見於脊柱側彎、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4. 瘦長體型:
瘦長體型的人,其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之間的脂肪墊變薄,夾角變小,容易發生腸系膜動脈壓迫綜合徵。
此類人群的腹部內臟下垂,也可能影響十二指腸的位置,增加受壓的風險。
5. 其他因素:
腹腔內腫瘤、粘連或束帶等因素,可能壓迫腸系膜上動脈或改變十二指腸的位置,導致本病的發生。
一些系統性疾病,如硬皮病等,可能影響腸道的運動和功能,間接增加腸系膜動脈壓迫綜合徵的發生風險。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應注意飲食規律,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進食後可採取俯臥位或膝胸臥位,以減輕腸系膜上動脈對十二指腸的壓迫。症狀嚴重者,應及時就醫,遵循醫生的治療建議,必要時可能需要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