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腸法是將一定量的液體由肛門經直腸灌入結腸,以幫助患者清潔腸道、排便、排氣或由腸道供給藥物,達到確定診斷和治療目的的方法。根據灌腸的目的可分為保留灌腸和不保留灌腸。
1.定義:
保留灌腸是將藥液灌入直腸或結腸內,通過腸黏膜吸收達到治療目的;不保留灌腸則是通過灌腸刺激腸蠕動,軟化和清除糞便,或為高熱患者降溫。
2.目的:
保留灌腸的目的是治療腸道感染、鎮靜催眠等;不保留灌腸可分為大量不保留灌腸和小量不保留灌腸,大量不保留灌腸的目的是解除便秘、腸脹氣,清潔腸道,為某些手術、檢查或分娩做準備,稀釋並清除腸道內的有害物質,減輕中毒,小量不保留灌腸適用於腹部或盆腔手術後的患者、危重患者、年老體弱患者、小兒及孕婦等,其目的是軟化糞便,解除便秘,排除腸道積氣,減輕腹脹。
3.灌腸液:
保留灌腸常用的灌腸液為鎮靜催眠藥、抗生素等;大量不保留灌腸常用的灌腸液為0.1%~0.2%的肥皂液、生理鹽水,成人每次用量為500~1000ml,小兒為200~500ml,溶液溫度一般為39~41℃,降溫時用28~32℃的液體;小量不保留灌腸常用的灌腸液為1、2、3溶液50%硫酸鎂30ml、甘油60ml、溫開水90ml,油劑甘油或液體石蠟50ml加等量溫開水,溶液溫度為38℃。
4.肛管插入深度:
保留灌腸肛管插入深度為15~20cm;大量不保留灌腸肛管插入深度為7~10cm;小量不保留灌腸肛管插入深度為7~10cm。
5.保留時間:
保留灌腸灌腸後應保留藥液1小時以上;不保留灌腸則在灌腸後盡量使灌腸液排出。
灌腸操作需要在專業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患者在灌腸後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適,如腹脹、腹痛等,一般在排便後會緩解。如果出現嚴重的不適,應及時告知醫護人員。同時,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飲食健康,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