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體缺損修復後出現疼痛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如牙髓受刺激、咬合創傷、牙周組織損傷、繼發齲、修復體鬆動等。
1. 牙髓受刺激:修復過程中,如備牙產熱、消毒藥物刺激、粘固劑刺激等可能引起牙髓充血,出現短暫的冷熱刺激痛。若症狀逐漸緩解,可不作處理;若疼痛持續加重,應拆除修復體,改行安撫治療,待症狀消失後再行修復。
2. 咬合創傷:修復體在正中或側向咬合時有早接觸點,產生咬合創傷,引起牙周組織炎症,出現咀嚼痛。可通過調磨修復體消除早接觸點,使咬合均勻。
3. 牙周組織損傷:修復體邊緣過長或不密合,壓迫牙齦,易引起牙齦炎症,出現牙齦紅腫、出血、疼痛。需對過長的邊緣進行磨改,使其與牙體密合。
4. 繼發齲:修復體邊緣或鄰面出現齲壞,可引起牙髓炎,產生疼痛。應拆除修復體,去除腐質,重新修復。
5. 修復體鬆動:固位不良、粘固劑溶解等原因可導致修復體鬆動,對牙齦或牙髓產生刺激,引起疼痛。需重新粘固或重新製作修復體。
牙體缺損修復後,應注意保持口腔衛生,避免咬過硬的食物,按照醫生的建議定期進行復查,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