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頸椎病的核磁共振MRI表現主要包括脊髓受壓變形、T2序列高信號改變、脊髓萎縮、脊髓空洞症及脊髓軟化灶等。
1. 脊髓受壓變形:頸椎間盤突出、後縱韌帶骨化等因素導致脊髓前後徑變窄,矢狀位可見節段性串珠樣或波浪形改變,軸位多呈新月形或三角形受壓形態,嚴重時可伴硬膜囊受壓。
2. T2序列高信號:脊髓實質在T2加權像出現局灶性或瀰漫性高信號,反映脊髓水腫、脫髓鞘或微循環障礙,早期可為可逆性改變,長期持續提示不可逆損傷。
3. 脊髓萎縮:慢性壓迫導致脊髓體積縮小,矢狀位可見脊髓變細、前後徑減小,軸位顯示橫截面積減少超過30%,常伴神經功能進行性惡化。
4. 脊髓空洞症:T1低信號、T2高信號的囊性空洞形成,多位於脊髓中央管周圍,可縱向延伸超過2個椎體節段,與腦脊液流動異常或創傷後改變相關。
5. 脊髓軟化灶:陳舊性損傷區域在T1呈低信號,T2呈高信號,邊界清晰,增強掃描無強化,提示局部膠質增生及壞死灶形成。
對於確診脊髓型頸椎病的患者,需結合臨床症狀與影像學表現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日常生活中應避免長時間低頭或頸部過度負荷,選擇合適的枕頭維持頸椎生理曲度,定期進行頸肩部肌肉鍛鍊以增強穩定性。急性期需嚴格制動,遵醫囑使用神經營養藥物或脫水劑,若出現進行性肌力下降或括約肌功能障礙,應及時評估手術指徵。隨訪中需通過動態MRI觀察脊髓壓迫程度及信號變化,警惕病情進展,同時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以減少脊髓缺血風險。